隨著1月5日《姊妹》在會昌戲劇小鎮(zhèn)首演的結束,不知道大家是否還沉浸在那沖破語言的情緒高潮之中。昨天在會昌戲劇小鎮(zhèn)的亭戲臺,小鎮(zhèn)會客廳迎來了香港話劇團藝術總監(jiān)潘惠森老師。
潘惠森這個名字,向來在香港劇場界舉足輕重。他的作品不會純粹追求票房,反之,他有藝術上的追求,達到自己要求的藝術高度,同時期望觀眾從中取得相當的娛樂性及訊息。觀眾之于戲劇雖然極其重要,但對作品的選取和精度的把握,是他們不可突破的底線。
今天,讓我們跟隨丁乃竺老師和潘惠森老師的交談,走進戲劇人生,感受戲劇生態(tài)。
一趟列車的距離
我對會昌,很期待又覺得很神秘,充滿想象。
丁姐:之前在北京召開發(fā)布會的時候,我們就有邀請潘老師參與會昌戲劇季。那么這次潘老師來到會昌,有一個什么樣的感受呢?
潘惠森:其實我對會昌有一個奇怪的想象,九十年代初,在鼓浪嶼游玩的時候,導游帶我們去到一個與江西交界的地方再回香港,那時候交通要一個晚上才能到達,在等待的過程中,開始對這個地方有了期待。這次真正到了會昌,發(fā)現這是一個多么美好的地方,從贛南換車,看著沿路的景色變換,很期待又覺神秘,一路充滿想象。到達的時候只覺得很驚訝,這是戲劇和現代結合的一個區(qū)域。
丁姐:這次港話來小鎮(zhèn)演出真的是很久沒見了,上一次來內地演出是2019年在上劇場,到現在其實已經五年了,這次來會昌演出的心情是怎么樣的?
潘惠森:興奮,昨晚演出完《姊妹》后是很興奮的心情,感覺現場的觀眾都看得很深入。
丁姐:其實香港也有非常厲害的一群觀眾,但數量并不是很大。我們開始還擔心昨晚《姊妹》出演時候觀眾會有語言的問題。但結束后看到觀眾的反應,感覺是看進去了,因為兩姐妹間語言情緒的爆發(fā)力,姐妹之間的影響、交流都很觸動。
在戲劇表演、舞臺劇表演之中,能否讓觀眾直接感受到情緒,演員的能量就非常重要,《姊妹》從頭到尾的爆發(fā)力和凝聚力都很強烈。
丁姐:戲劇生態(tài),文化戲劇產業(yè),文化創(chuàng)意產業(yè),這些是人們現在常常討論的話題。很多人強調產業(yè),認為產業(yè)是重要的,但賴老師認為生態(tài)也很重要。港話,是我們所有人都很羨慕的團隊,因為他們在香港得到很多的支持和贊助。那潘老師在香港做話劇有沒有遇到過難處?
潘惠森:香港城市不大,對戲劇來說有它好的一面,比如政府的支持,經費的支持??偟膩碇v,在這些支持之下還是能夠有比較多元化的發(fā)展,新的、比較重視劇本的劇目都有出現,但數量還是不夠。
所以在香港,創(chuàng)作上是想做什么都可以做的一個生態(tài),但在資源上還是不夠。商業(yè)化沒有問題,但大家都往這個方向就不是很好,幸好我們還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還可以享受劇場的空間。在香港空間比較窄,劇場沒有那么多,常常想要多演幾場也沒辦法。很多時候,有一些好的劇想要長一些的演出周期,就做不到。
“會漂”——一種新的可能性
“港話出品,優(yōu)良制作”。
丁姐:香港到會昌的距離其實很近,潘老師要不要來會昌當“會漂”——這里有時間、空間、劇場、制作等條件可以讓你創(chuàng)作。(潘老師:好!我們真的有設想可不可以在這里長租一個場地。)
丁姐:其實我在香港出生,香港是一個地窄、人稠,一個容易讓人焦慮,生態(tài)很緊張的地方。很早之前我們覺得香港的文化是較弱的,劇場的人口也不是那么多,但是后面真的有在轉變。
有原創(chuàng)的作品,品牌才會出來。香港話劇團早期是做翻譯劇本的,后面才開始慢慢地發(fā)展創(chuàng)作。到現在,香港話劇團在內地有一句話說“港話出品,優(yōu)良制作”。
通過戲劇看世界
我們希望用創(chuàng)意學打開孩子的創(chuàng)造力。
丁姐:潘老師之前有提到曾經在香港演藝學院工作前后有十年。其實我們在會昌也成立了一個和聲戲劇技術學院。我們感受到后臺技術人員的重要性,這是很重要卻很易被忽略的環(huán)節(jié)。專業(yè)技術人員其實有很多東西要學習,燈光、舞臺、音效等專業(yè)技巧,在國際上也很受重視。
我們就在想,一個戲劇小鎮(zhèn),能否有這樣的技術學院?現在真的成立了和聲戲劇技術學院,第一屆已經有了一百個學生,完成三個月的訓練,現在也全速投入到我們戲劇小鎮(zhèn)的協(xié)助工作中。在劇場行業(yè)就是要通過實踐,“在前線打仗”。
現在的教育,面對很大的挑戰(zhàn)。資訊的爆炸,對未來孩子來講,創(chuàng)造力和專注力的重要,上劇堂就是運用這樣的理念,使孩子可以感受到創(chuàng)意的力量,從小不被外界限制思考。
潘惠森:戲劇創(chuàng)造者不能單單為了演戲而去做,而像這樣落成一個新的中心是很有意義的,通過戲劇來啟發(fā),通過戲劇來分享怎樣看世界,體會人文精神,通過戲劇打開對于生命的看法,而不是完全職業(yè)的路去走。
丁姐:那潘老師有什么對會昌戲劇小鎮(zhèn)的寄語或者是愿景與期待呢?
潘惠森:前兩天演后談也和觀眾分享了一些,很榮幸全新的戲劇概念在這里發(fā)生,我們是在締造一個歷史時刻。在會昌戲劇小鎮(zhèn)開幕的第一天,我們是作為實驗劇場第一個演出的團隊,你們是第一批出現的親愛的觀眾。這一切才剛剛開始,未來會非常可期,我希望這顆種子在這里生長,可以從一棵樹變成一個生命。
這次來到現場的觀眾們向潘老師表達了自己激動的心情,也提出了他們心中的一些疑問。
觀眾:像是之前談到的戲劇教育,您認為在香港戲劇里面,對導演、編劇、演員這些分工,最重要的點分別是什么呢?
潘惠森:在離開演藝學院的幾年前也有提出了課程改革,日常的分工像是導演、編劇還有演員,因為太過專注一個層面的事情不是很好的,創(chuàng)作都是跨領域的,戲劇教育的思維,劇場的制造者,你不能只懂專一的一面,在各個領域都要有一定的認識和掌握。
丁姐:要有更全面的理解,才能做出更好的作品。雖然這些學生是培養(yǎng)做幕后工作、做黑衣人,將來也可能要上舞臺,他們都是表演的一部分,這是我們對將來的一個愿景。
潘惠森:在掌握各種方面的知識后,你自己劇場的路是你自己決定的,而不是被選擇的。
丁姐:真的很感謝潘惠森老師,期待我們和港話更多的交流,也期待潘老師和港話成為會昌的“會漂”,來這里慢慢漂,慢慢創(chuàng)作。